分類
課程設計

可以給我一張課表嗎?談談什麼是課程設計

「我要練什麼課表才對比賽有幫助?」

「可以給我一張課表讓我自己練嗎?」

「訓練撞牆怎麼辦?要換什麼課表?」

這類的疑問如同怎麼瘦小腹一樣,都是教練常收到的親朋好友月經題。到底肌力訓練的課表是什麼?好課表真的有神到每個人都一體適用嗎?

如何安排課表的功夫叫做課程設計 (programming),裡面更炫砲的名詞——週期訓練 (periodization),都是運動科學的精華。

課程設計就像拼圖一樣完成你的訓練計畫
Photo by Hans-Peter Gauster on Unsplash

不管是課程設計還是週期訓練,它們都相當複雜,複雜到可以在研究所開同名的專題課程。本篇筆者試著以老嫗能解的方式分享課程設計的基礎觀念。

為什麼需要課表?

先有靶,才能射箭。但射箭的功夫不好就射不到靶心。

靶是每個訓練者的目標,可能是運動比賽、身材、力量、甚至只是維持健康。用各種方法精準地射出這支箭就是好課表的功效。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往往有人認為,課表是給要比賽的人,那麼專業幹嘛?或是練健力練健美才會跑課表。
(參閱筆者舊文:肌力訓練就是在練健力三項嗎?)

但實際上所有人都能從好課表得到好處。

因為有效的課表,背後的目標與邏輯都是盡可能控制人體刺激 — 恢復 — 適應的劑量反應。

肌力訓練的基礎目標是提升力量、肌肉量、骨質、神經系統,更進一步才是運動表現。少了這些目標就不太能算肌力訓練。

肌力訓練和以三項成績 (蹲舉、硬舉、臥舉) 為本位的健力,雖然都在訓練力量,目標卻不完全相同。

如果你不想浪費時間,那就應該找張訓練課表,並試著理解課表安排背後的原因。好課表能讓人專注在穩定的長期效果,而非短期的熱血暴衝。

開始進行課表安排前,請先準備好這幾件事再向前衝:

  • 訓練動作的品質、關節活動度的軟硬體規格有沒有問題?如果只看Youtube 學訓練,那你終究要買教練課的,為什麼不現在就買?
  • 生活型態是否能配合訓練?時間不夠請犧牲耍廢時間不要犧牲睡眠。
  • 先開始養成記錄每次訓練內容的習慣,才有可能進行有效的長期訓練。

初學者怎麼變強壯的?

前一篇的初學者效應已經簡單提到初學者階段的訓練重點:盡可能簡單,初學者效應的紅利有多少就吃多少。

名教練 Mark Rippetoe 甚至說過:「任何比臥床還要高強度的運動都能對初學者產生效果。」

放下手機,離開沙發與床,開始訓練你就贏在起跑點了 Photo by Courtney Clayton on Unsplash

但我們還是要知道力量是怎麼提升的,才能用正確的方式繼續變強。

力量提升主要透過以下幾種途徑:

  • 肌肉橫截面積 (muscle cross-sectional area) 提升

俗稱的「肌肥大」、「巨巨」、「粗!」,肌肉量可以保底一定的力量,但大肌肉不保證力量最大,因為還有神經系統等其他因素影響。更大的肌肉也意味著關節附近的槓桿效率更高,更有力學優勢。

肌肉組織是由多條肌束構成,肌束裡面則是肌纖維,肌力訓練造成的張力刺激,可以讓肌纖維尺寸增大,達成變成巨巨的願望
  • 運動單位徵召 (motor unit recruitment) 的能力與速度提升

一條神經加上它控制的肌肉纖維合稱運動單位,例如動眼神經控制負責該動作的肌肉纖維,它們整體是一個運動單位。

徵召可以想像成你幹架時請得到的幫手。動作需要的力量大、速度快、涉及的部位多,需要的運動單位也更多。

肌力訓練開發神經肌肉的過程就像是這個 expanding brain meme
  • 神經系統效能提高

肌肉之間協調性 (intramuscular coordination) 的進步,也是動作控制的進步,神經肌肉系統從一個動作七零八落到士農工商各司其職的過程。具體來說就是當你常做一件事後就會愈做愈好,最終像一個交響樂團般和諧。

Photo by Samuel Sianipar on Unsplash

通常神經方面的適應會先於肌肉,因此產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明明有認真訓練,力量也有成長,但外表卻不太明顯,在訓練的前幾年可能都會被問「啊不是有在練,怎麼看不出來?」,但也不用擔心,肌力訓練所強調夠重的重量本身,就是肌肉變大的其中一個主因

有練就讚
有練就是讚!

所以,請堅強的練下去吧。

簡單至上的初學者

請先刪掉你在 Youtube 儲存的十多部 NBA 球星訓練影片,因為用不到,而且初學者最不需要的就是花招。

這階段的動作還不熟練,全身都是弱點,所以每次都練全身。簡單不耗時的安排也較能讓人養成習慣。

初學者的課表可以符合這些原則:

  • 簡單且變化少
  • 人體自然動作原則 (詳見筆者舊文)
  • 每次全身都練,全身練帶來的刺激遠大於個別肌群
  • 不花太多時間,每周1-3次,每次45-90分鐘
  • 以動作品質與力量的增加為目標 ,先把動作做好,夠好就增加重量
深蹲、硬舉、跨步、行走、爬行、上肢推拉都是最適合初學者的訓練動作

在訓練完經過24–72小時的恢復後,再來一次「刺激 — 恢復 — 適應」。每次都能增加一點重量,並不斷重複這個過程。然後訓練變成習慣,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直到某天,看完當周的訓練課表,心中一絲一毫都沒有喜悅與歡樂,反而感到無底沉重的壓力…

如果可以簡單誰想要複雜的進階者

為什麼往昔美好已不再,還對訓練感到疲倦了?

因為同樣的課表,你很難再輕易進步。以前 85% 強度 5 下 5 組的課表,休息一天就能再上,而且下次還能再加重。但今天的 85% 可能要休息一周才能完全恢復,重量還要再往上…饒了我吧。

解釋為何度過初學者階段容易撞牆的體能疲勞模型 (Fitness-Fatigue model)

體能疲勞模型我們可以知道,疲勞時間一旦拉得太長,訓練刺激的效果會逐漸降低。

錯只錯在你更強了,恢復變得更慢,刺激的需求也變大了。原來強壯也是一種負擔。

長期訓練帶來的負面情緒也是運動心理學的重要課題 Photo by Lachlan Thompson on Unsplash

菜雞雖然會被親友笑「啊不是有在練怎麼看不出來」,但身為菜雞很幸福的是怎麼練都很容易進步。進階者的苦,只有到了這個階段的人才會深刻明白。

而這個階段,就是課程設計百家爭鳴的時候了,常聽到的諸如:NSCA經典團塊週期5/3/1課表西岸槓鈴共軛週期德州模式線性週期MBSC訓練系統三階訓練 (Triphasic Training)、Bill Starr’s 5×5

有如武林門派般的分類,其實都是為了解決各地進階者遇到的訓練問題。

雖然目標一致,但這些門派有的理論差距極大,每一種課表都能再寫成一篇千字長文介紹,相信讀者看到這邊眼睛已經累了,因此先簡單總結,筆者認為的進階者課表安排原則:

  • 無可取代的最大肌力

最大肌力扮演訓練火車頭的角色,不能每次都練高強度,但每週仍需最低限度的高強度日。

  • 週期與專項性(專項性=要什麼能力就練什麼)

大部分訓練者最終目標不是無止盡的槓鈴力量,長期課表裡面會有專項性高的訓練,也會有專項性較低的訓練。因應目標而定期改變課表的專項性高低就是週期訓練。

籃球需要的訓練方式
以籃球運動為例,和籃球相關性高的就是高專項性,因此負重半蹲、跳躍、與運球是高專項性、負重深蹲是中度專項性、股二頭肌補強是低專項性
  • 增加動作變化度(Variability)

同樣是深蹲,可以換另一種器材、站距、變動阻力…變化度能避免老手適應訓練後刺激的降低,也避免長期使用同一個訓練動作造成疼痛累積。

哲嘉教練
特殊槓+特殊站姿+變動強度的箱上蹲 PC:哲嘉教練
  • 高訓練量補強弱點

用較高的訓練量來補強目前動作的弱點部位,例如臥推卡關就補強手臂訓練。

  • 多元均衡發展

前側後側均衡訓練、單邊雙邊均衡訓練、跑跳爬行翻滾訓練、高速度訓練,這些方法都能回頭來幫你變得更「多元強壯」

  • 重視恢復

除了睡眠的重要之外,課表穿插低強度日當作動態恢復,避免每次高強度之間空白太久,而低強度日的訓練也不會增加既有的疲勞。

給沒看內文就拉到這邊的你

長期訓練最困難的就是遇到瓶頸後的進退兩難,看著身邊的人不斷進步,自己卻卡在不上不下的關卡。

為什麼訓練最難的不是身體的磨練而是心性上的挑戰,因為只要練得夠久,受傷、低潮、挫折與倦怠都是必然。

當肌力訓練的進步變慢了怎麼辦?筆者這一兩年有個不錯的解法,那就是去嘗試其他的專項運動,讓訓練身體的熱情可以換個方式延續下去。

畢竟在新的領域,你永遠又是另一個初學者,又可以享受到一次初學者效應的美好,也可以學著練習用不習慣的方式解決問題。

我的運動紀錄

最後就用這張圖來簡單總結,初學者和進階者在課表安排上的核心差異:

初學者進階者課表差異

若有任何訓練上的疑問,歡迎與我聯絡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可以請我喝杯咖啡,讓我能繼續創造出更多優質內容。

附註:課程設計名詞解釋

強度(intensity):肌力訓練的強度就是器材重量的負重
最大反覆次數(repetition maximum,RM):只能做1下的重量就是1RM,假設1RM是100kg,80%就是80公斤,強度的百分比由此而來
組數(sets):每一個訓練動作的訓練組數,不含熱身組
次數(reps):每一個訓練組的訓練次數
訓練量(volume):組數x次數的乘積
組間休息(rest between sets):每一訓練組之間的休息時間
訓練頻率(frequency):多數人的作息都是以一週為單位,因此頻率通常是一週訓練的次數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Mark Rippetoe & Andy Baker (2014). Practical Programming for Strength Training (3rd ed.)

西岸槓鈴對傳統線性週期的反對論述 Part1 Part2

NSCA 訓練強度與次數所對應的訓練目標

最大反覆次數 (RM) 對照表

Prolepin’s chart
著名的 Prilepin’s chart 是俄羅斯教練 Prilepin 歸納菁英舉重選手訓練得到的「強度/訓練量」對照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