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及,肌力訓練若操作得當,是改變身型的最佳利器。
本篇將換個角度來看,到底肌力訓練是如何讓人變得更強、甚至提升運動表現,讓身體變得夠「好用」。
體能教練的目標就是讓人變得更強壯。強壯就是力量,抽象一點也可以說是神經肌肉動員徵召的能力。
對一般人來說,這代表著比常人更多的肌肉量、更好的動作控制能力。我們已知變得強壯能減緩老化、避免長時間靜態生活對於身體的傷害。
一個強壯的上班族能工作壓力,還能保有好的體力從事其他休閒活動。
一個強壯阿伯大嬸爺爺奶奶不必擔心身體的退化而無法遊山玩水,得以享受人生後半場。
對於運動員或是人數更多的「假日運動員」呢?
力量能讓你的身體有足夠的能力負荷賽場上的競爭與平時的訓練。
絕大多數的運動項目比的都是「快又有力」,肌力訓練對於運動表現的提升不證自明。
說到這邊,或者有讀者會疑惑?
「難道肌肉就是要練得越大越好嗎?我會不會變得比較不靈活不協調?」
「所以深蹲從50公斤練到150公斤,我的球速就會變快嗎?就能跳得更高嗎?」
這些問題都不好用三言兩語回答。但首先要知道我們口中的訓練,包含了專項的技術訓練,以及肌力與體能訓練。
肌力訓練永遠無法取代專項訓練,卻是專項表現的根基。
你不能奢望只在重訓室就能使你的專項技術突破瓶頸,但可以預期更強壯的身體,會更有餘裕修正你的技術。不夠有力的身體完全禁不起重複幾千幾萬次高速度的輸出,長距離項目更是如此。
重訓室的訓練可以譬喻成提升人體引擎的等級。越強壯的人,能產生的馬力就越大。
在技術水平、體重接近的前提下,一個深蹲200公斤的運動員,很難輸給一個深蹲100公斤的運動員。因為力量越大的人,通常有著較佳的速度表現。
一般俗稱的「爆發力」可以簡單理解為神經肌肉系統做功的速率,即為功率。
我們用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得知:功率(P)=功(w)/時間(t)
其中功(w)=施加物體的力(F)*物體位移的距離(d)
功率(P)也等於F*d/t
因為位移除以時間d/t等於速度v(velocity)
最終能推導出P等於力量(F)*肌肉的收縮速度(v)
力量F與功率P為正相關
這不是誇大深蹲的效果,而是深蹲就是學界常見的一個力量指標。當然也不要忽略我所設下的前提,否則就會推導出陳之漢樣樣精通十項全能的結論。
若在訓練後仍覺得不那麼靈活協調,或許該注意的是體重是否短期增加過多,或者花在專項技術上的時間太少了,又或者你真的在重訓室練錯方向了。
至於怎麼樣才不會練錯方向,白忙一場?讀者可以等待下一篇文章。
若有任何訓練上的疑問,歡迎與我聯絡。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