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肌力訓練

如何打造好用的身體——自由重量訓練

肌力與體能訓練從訓練競技運動員出發,到後來體能教練發現同樣的方法也能訓練一般人,並帶來相當大的好處。

其中自由重量訓練、及最大肌力的提升,是訓練能否長期有效的關鍵。

自由重量訓練意謂在人體自然動作上進行重量訓練,人體自然動作則是人體「內建」的動作方式,有著長期訓練和加重的潛力。例如蹲下、搬起重物、提重物行走、雙手向前推或向後拉…等。

相較之下,健身房常見的器械式訓練有著固定的動作軌道,簡單好控制,卻與真實世界中使用身體的方式大相逕庭。試想在日常生活或運動場上,你幾乎不曾讓你的肱二頭肌、股四頭肌獨自運作。

自由重量與器械的差異
圖左為常見的槓鈴深蹲,須全身協調控制動作軌道,並對抗外在負重來完成動作。圖右為leg press machine,僅使用了膝伸肌群完成動作,容易操作卻難以訓練動作控制能力 Photo by Scott Webb on Unsplash

自由重量訓練讓我們將身體視為一個整體來使用,我們在意「動作方向」多過於「訓練單一肌肉」。這樣訓練所得到的強壯,才能回應到大多數運動項目的身體需求,並將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不只一個水平。

無論你是上班族、運動員、中老年人。肌力訓練的初期都建議以自由重量訓練當成訓練主幹。常見人體自然動作的動作分類包含上肢推、上肢拉、下肢深蹲、下肢硬舉、行走與旋轉…等。

下肢蹲系列 (Squat):髖關節與膝關節均勻的屈曲與伸展。如深蹲、分腿蹲、側蹲

下肢硬舉系列 (Hinge):髖關節大幅度的屈曲與伸展、膝關節小幅度的屈曲。如硬舉、早安運動、羅馬尼亞硬舉

上肢拉系列 (Pull):上肢將重量拉近身體,分為垂直與水平方向。如划船、引體向上、滑輪下拉

上肢推系列 (Press):上肢將重量推離身體,分為垂直與水平方向。如臥推、肩推

負重行走系列 (Carry):攜帶外在重量進行移動的能力。如雙邊行走、單邊行走

深蹲
深蹲範例:酒杯式深蹲
硬舉
硬舉範例:壺鈴硬舉
肩推
上肢推動作範例:單手肩推
划船
上肢拉動作範例:槓鈴屈體划船
負重
行走
負重行走範例:雙邊負重行走

若選對了訓練方式,但訓練並沒有以提升最大肌力為目標的話,效果仍有限。提升最大肌力的好處相當多:它是專項運動能力的基礎。常聽到的敏捷度、爆發力、身體對抗都要建構在足夠的最大肌力之上。

對於一般人來說,最大肌力有兩個無可取代的優點:因老化而流失的肌肉,多以執行較困難、快速動作的快縮肌纖維 (TYPE II)為主。因此需要最大肌力的訓練來提升人體使用快縮肌纖維的能力。

肌纖維示意圖:深紅色為慢縮肌纖維,因帶氧能力佳故顏色較深。淺紅色為快縮肌纖維,多以執行高速度高力量的動作為主。左圖可當作優秀耐力運動員的肌纖維型態、右圖則較接近爆發力型運動員

任何形式的訓練都是讓身體適應一個新的強度,身體才會變得更強。如果一直處在同個強度區,身體會進入省力模式讓訓練變得簡單,對身體的刺激也會大幅減少。因此提升最大肌力的訓練,能讓身體無法輕易適應且不斷突破。

強度(Intensity):在肌力訓練裡面強度代表負重的重量
訓練量(Volume):訓練量為組數(sets)與次數(reps)的乘積

通常我們用訓練量來監控疲勞,用強度來監控訓練進程。 訓練目標必須明確,低強度可以很疲勞很有感,卻未必能得到想要的效果。

初期的訓練像是打底的功夫。打得深入後才考慮每個人的訓練目標,進行更多專項運動能力的訓練。在重訓室的目標就是老老實實的提升最大肌力,因為最大肌力是專項技術與體能的最大後盾,在足夠的肌力下不斷打磨技術。

兩種訓練各司其職,才不會練出大而無用的身體,或是越練越容易受傷。

想到最大肌力的訓練大部分的人第一反應通常是「好危險、會不會受傷?」

要知道訓練並非朝夕之間,你不會隨便練一練就變得很強,投入任何事都有一定的風險。甚至不訓練也得面臨老化衰退的風險。如果有了足夠的背景知識,或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教練帶路,才能有效的降低訓練風險並提高效益。

若有任何訓練上的疑問,歡迎與我聯絡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Dan John論人體自然動作

怪獸訓練自由重量團體課選課指南

何立安老師論自由重量訓練與器械訓練的差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