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特殊族群

運動中的性別差異是如何存在——先天差異

「在肌力訓練或運動的世界中,女性是一種特殊族群嗎? 」
這看起來是個不用動腦也知道的問題。但在性別平等已是一種普世價值的當代,討論差異有時反而是一種敏感的話題。

先從女性近年參與運動的狀況看起:
2018 年體育署的運動現況調查報告中,參與運動人口的比例為 83.1。
女性運動風氣成熟,參與運動人口比例為 82.1%,僅略低於男性的 84.1%
這幾年雨後春筍出現的 「女性專屬健身房」、「適合女性的運動課程」,在在顯示女性在全球運動消費中的市場越顯重要,大部分運動品牌也都會把女性當作重要的客群。

坊間常見號召女性運動的行銷廣告。此外,健身房到底需不需要開闢女性專用時段,也是某些大專院校學生容易起爭議的老梗辨論題目

女性開始踴躍運動,這現象可以做出多種解釋:現代女性意識抬頭、強調生活自主。參與運動當然是生活或社交的重要部分。或直接將參與運動視為自我實現的一種手段。

運動選項也從給人印象較為溫和的舞蹈、瑜珈、慢跑的「輕運動」,到比較硬派的格鬥運動、健力、舉重……都越來越多女性嘗試。
同樣的,這幾年較少聽到女性害怕進健身房,就算去也不會只待在有氧區跟坐在腿機上。
大眾對於如何運動的知識越來越進步與普及,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夾腿機 (圖左) 的風潮或許跟「局部瘦身」這個健身迷思有關。流行總是變得快,這一兩年多數女性的健身首選動作非臀推 (圖右) 莫屬

有趣的是,體育署同一份報告也提到,有 62.6% 女性受訪者認為政府若實施女性運動專區,將有助提升運動意願以及頻率。
這代表著──無論認不認同──女性身為運動場域的特殊族群,絕對是個存在的現象。

筆者認為,男女在生理上確實存在差異,加上社會文化的後天影響,更放大了這些不同。使得女性不得不符合「柔弱」的刻板印象,或認為怎麼訓練也沒辦法彌補先天的差距。

更有甚者會以不良的話術,告訴女性要運動只能用「專屬女性的方法」藉此牟利。唯有真正了解兩性差異,才能夠去分辨到底女性應該怎麼樣訓練。而不被似是而非的說法影響。

我們先從差異較小的部分開始看起:

在訓練後的力量潛力、肌肉量成長幅度來看,男女其實差距極小。
有研究比較「體重相同」的男女,發現女性肌力約為男性的 70%。再把體重這個尺度縮小成「去脂體重」,男女差異變小了。
縮到最小,以「肌肉橫切面積」來看,男女在單位肌肉面積的力量表現上,幾乎無差異。

美國學者 Walts 等人研究將男性、女性與種族分組。研究結果指出,男女在訓練後肌肉成長的幅度差異非常小。
另一位學者 Roth 則將年輕/年長男性與年輕/年長女性分成四組,觀察訓練後的變化。也同樣顯示男女在訓練後的肌肉成長幾乎沒有差異。

女性雖沒那麼容易增加肌肉,但其實不練的人都不會增加肌肉。肌肉對於生活品質的好處無庸贅述,重點還是妳開始了沒 Photo on Unsplash

這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結論:
雖有先天差異,但女性在適當訓練後,絕對遠勝未訓練的男性。

到底男女的先天差異具體存在哪些地方呢?

為什麼絕大多數競技運動都分成男子/女子組?主因或許是生理差異。以下將簡單列出與肌力訓練相關的男女差異:

  • 肌肉與力量
    先天體型上,女性平均是男性的 2/3。即使女性能透過訓練產生一樣的肌肉成長速度,但一開始的差距畢竟就是存在。
    而女性肌肉中的慢縮肌 (Type 1) 比例明顯高於男性。

    慢縮肌收縮速度慢,力量較小,較能抵抗疲勞。因此,女性整體長距離耐力較男性佳,爆發力則較差。但訓練中的休息時間可以因此縮短。

    最後女性上半身的平均肌力只有男性的 40%-60%,下半身的平均肌力是男性的 70%-75% 。這是因為女性上肢的肌肉量較少的緣故。
  • 體脂肪量與分布
    脂肪其中一個重要功能是產生、儲存雌激素。
    男性的內臟脂肪比例較女性高。女性體脂肪通常高過男性 10 %以上。如果逆天的不斷降低體脂肪 (大約低於 17 %) ,反而會得到不規律的月經週期。

    體脂肪的差距基本上就影響肌肉量。女性上半身的脂肪分布較多,這讓上半身的肌肉量較低。
    男性脂肪容易堆積在腹部、女性脂肪容易堆積在腿部,這也常是紅男綠女各自的煩惱。
  • 神經肌肉徵召
    肌肉的控制需要透過神經。力量的大小除了肌肉量外,更大取決於神經肌肉系統的徵召能力 (recruitment) 。
    肌力訓練中,可以做 1 下的最大重量叫 1RM (repetition maximum)。

    知名教練 Mark Rippetoe 認為,在 1RM 的訓練強度下,男性的徵召率約為 97 %,女性約為 87%。徵召率較低代表舉起一樣的重量,但其實並沒有真正耗盡全力。
    而由於慢縮肌纖維較多的關係,女性在同樣強度上往往能做出更多的反覆次數。
  • 內分泌激素
    雄性激素與生長激素是促使肌肉成長的兩大激素。
    雄性激素可以增加肌肉的體積、力量、耐力,例如鼎鼎有名的睪固酮。
    其中女性雖能產生雄性激素,但濃度相當低,只有男性的 1/15。

    缺少雄性激素不代表女性就無法增加肌肉與力量,因為訓練後的男女都能產生足夠的生長激素促使肌肉生長。
  • 代謝與能量系統
    ( 延伸:什麼是能量系統? )
    女性在休息時,較傾向將碳水化合物作為燃料。進食後也更傾向將食物的脂肪儲存為體內脂肪。

    然而在運動中,女性身體會比男性使用更多脂肪。因此女性在運動中較為依賴有氧系統。若把脂肪當作能量來源幾乎可以用之不竭,這讓女性能夠在長時間的耐力運動下維持能量供應。

    若想減脂,女性首要之務是運動。但如同筆者曾提過,運動消耗的熱量相當有限。減脂還是得繞個路,先透過肌力訓練得到肌肉量,維持更好的代謝效率再說。
  • 其他
    女性一生都需要克服月經週期帶來的生理不適,生理期是影響女性運動與訓練的一大變數。

    在人體結構上,也存在一些重要的性別差異:例如女性較容易有大腿前後側肌力失衡的現象。後側較弱容易導致較差的動作模式與疼痛機會。

    此外女性因為骨盆較寬, Q 角度比男性大。較可能產生更多的壓力在膝蓋上。
運動的性別差異

總結本文,男性女性在肌力訓練上的差異,主要來自肌肉量與體脂肪先天的不同。但訓練後兩性肌肉的成長速度幾乎沒有差別。反而後天社會文化更放大了性別差異。

下篇我將詳述這個現象,並且提供女性進行肌力訓練的處方建議。
若有任何訓練上的疑問,歡迎與我聯絡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Mark Rippetoe, Andy Baker. (2006). Practical Programming for Strength Training

Cory Walts et al., (2008). Do Sex or Race Differences Influence Strength Training Effects on Muscle or Fat?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8 Apr; 40(4): 669–676.

SM Roth et al., (2001). Muscle size responses to strength training in young and older men and women. J Am Geriatr Soc. 2001 Nov;49(11):1428–33.

一分鐘健身教室:【迷思】女性不容易練出肌肉?

Eleven Amazing Tips To Get The Most Out Of Training Wome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