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讀書心得 運動心理學

活著就得面對的內心比賽:《比賽,從心開始》

你相信人生的問題有可能從運動經驗中找出答案嗎?
當我們認真投入一項競技運動時,人們終其一生面臨的喜怒哀樂、貪嗔癡慢疑,也同樣會在運動的過程中一一浮現。

「競技運動和人生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如何在這個歷程裡不斷的自我成長?」
這是運動心理學的重大命題,同樣也是《比賽,從心開始》的核心關懷。

《比賽,從心開始》(下稱《比賽》) 處理的不只是運動場上的問題,更多是關乎建立自信、發揮潛力的技能學習法。

比賽從心開始
博客來連結

「兩場比賽」

《比賽》預設所有競賽同時包含兩種情境:外在比賽 (Outer game) 是關於對手給你的挑戰;內心比賽 (Inner game) 則是與自己心理面的競賽。

Inner game 是本書一大洞見。若沒有任何心理層面的技巧,任何運動都難以進步。因為我們無法克服緊張、不專注、自我懷疑與自責。
這些我們熟知的「心理素質」,很容易搞砸一切,卻也是可以後天訓練的。

什麼是內心比賽

兩個自我

我們在運動或是比賽時,多半都有過自我對話的經驗。

「再做一組就好!」
「再一球就結束了」

或是
「快不行了,我想放棄了。」
「能做到這麼多已經夠好了。」

這些都是一種自我對話。好的自我對話是一種技術,負面的自我對話反而會導致負面的連鎖反應。

拳擊
Photo by MARK ADRIANE on Unsplash

在練習遇到挫折時,人們容易因為羞愧而自責,自我對話就變得更加困難。更不用說在競賽中遇到不如意的過程,負面反應更容易被放大數倍。

為什麼在比賽時往往不能百分之百的發揮?

我們常聽到競賽落敗方的「輸給自己」、「輸在心態而非技術」 彷彿只是技不如人的推託之詞。《比賽》告訴我們輸在心態不是一種虛無飄渺的藉口。本書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生。

作者又告訴了我們:任何時候都有兩個自我在運作,1號自我負責思考並下指令,也就是我們的意識;2號自我則負責做出身體反應。
所以表現失常,或是花了很多時間練習仍無法掌握要領,很多時候都跟兩個自我的不和諧有關。

自證預言
自證預言就是在不經意間使我們的預言成為現實。1號自我的意識過強,容易導致身體緊繃過度用力,甚至是負面的自證預言

如上圖,任何行動都由1號自我先做出指令,再由2號自我展開,最後1號自我會評估這個行動的成敗。
一旦1號自我代表的自我意識過於旺盛,思緒會拖慢身體的動作,反而讓肌肉緊繃或過度用力。

回到本段討論的自我對話,作者認為,負面的自我對話通常是1號自我強勢的主導並批判,而不只是自我對話的內容負面與否決定。

不同解讀方式
同樣一個情形可以有三種解讀。裁判視角其實是最接近兩個自我和諧運作的觀點,也就是如實的看待結果不帶任何評價

什麼是最佳狀態?

《比賽》提到的最佳狀態是兩個自我能夠和諧相處的狀態,1號自我不過度思考干涉,並且完全信任2號自我的表現。
能在不經意之間打球反而能表現更好,這便是「放鬆的專注」。

我們會說狀況火燙的運動員「正在他的zone裡」;
另一本近年熱門的書籍《心流》也對這種「心無旁騖、時間彷彿慢了下來」的最佳體驗定義為「心流狀態」。
冥想、瑜珈、正念 (mindfulness) 所追求的不外乎都是這種「只注重當下經驗」的心理過程。

「人們大部分的痛苦,都發生在任由思想跑到想像的未來,或埋首的過去。」(頁187)

不思考是件壞事,但思考太多的另一面則是混沌和虛無。我們可以歸納出:最佳狀態就是不過度思考的觀察當下經驗。

Photo by Dingzeyu Li on Unsplash

由此可見,世人多少都在追求這種最佳狀態,這本書又教了我們什麼?

在任何的學習與教學上,作者相信「影像比言語好、示範比指導好、說太多往往比不說更糟糕、太賣力往往無法帶來預期結果」(頁53)

因為思考過度會妨礙到2號自我的順利運作,而利用各種方式專注,是克制住自己思考過度旺盛的絕佳方法。

例如專注在盯著球的縫線,而非腦中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通常更能有好的表現。

與其把焦點放在思緒,不如換個「可以控制的」焦點:
我們可以在腦中想像一個成功揮拍的視覺畫面。或是透過其他感官的覺察,來建立自身的專注能力。這也正是運動心理學不斷探索的「意象訓練」。

下一步是盡量別做任何批判,無論是正面的讚美或是負面的貶低。只需要好好感受身體在做這些動作的感覺就好。
因為批判會讓1號自我過度強勢,當兩個自我無法和諧相處時,相信2號自我就不再可能了。

運動之所以迷人

在運動場上,我們可以看到眾生相就在眼前發生,很少有像競技運動一樣,能在短時間內快速體會人生的起起落落的事情了。
有的人比賽的動機是為了證明自己,另一種極段則是純粹為了樂趣。每個人都摻雜了比重不同的動機。

將運動場的表現與自我價值掛勾太深,往往導致過度的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因為想證明自己的反面常是需要被評價,並陷在成功與否的牢籠無法自拔。放任1號對自我的評價,我們會離最佳狀態越來越遠。

作者認為:競賽的目標是追求勝利,追求勝利的本質其實是合作-與你的對手在彼此都在最佳狀態,來一場你來我往的競爭。
這是最棒的競賽過程。但唯有將內心這場比賽準備好,調和兩個自我的平衡,我們才有可能享受競爭。

運動教會我們的事情最終都會回到人生:

「反手拍只能在場上發生作用,但毫不費力的發揮專注力,卻是畢生最珍貴的學習。」(頁55)

若有任何訓練上的疑問,歡迎與我聯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