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肌力訓練

練一下手臂就變粗?什麼是「初學者效應」?

前一篇文章提到「一般適應症後群」 (以下簡稱GAS),知道這個生物適應的重要理論後,我們可以拿來回推每一次學習新技術的過程,是不是都充滿著這種「壓力→恢復→適應」的美好呢?

這種線性成長的單純與樂觀,確實存在每一個初學者的心中。如同啟蒙時代的人們相信歷史會不斷往好的方向進步一般。

Photo by Tim Mossholder on Unsplash

訓練的甜蜜期就像熱戀般長久

但也因為 GAS 的關係,許多人會因為這個甜蜜期,而對訓練有一些誤會,好像只要一直做同樣的事情就好了,甚至做的事情根本沒有長期發展的潛力,也因為一開始的甜頭而無法看清。

隨便亂動都會變強就是典型的初學者效應
Photo by bruce mars on Unsplash

「教練為什麼我才上幾堂課手臂就變粗了?那之後繼續練下去怎麼辦?」

「我簡單動動流汗,就覺得體力變好神清氣爽了,這樣不夠嗎?」

「我每周都打球阿,這樣子不就有練到體能了嗎?」

「你們講得太複雜了,我有運動就覺得身體比較好啊!

其實這些問題都沒錯,有運動的生活型態絕對比下班後癱坐在沙發上好。

Photo by Derek Story on Unsplash

但這些問題,多少也意味著大眾對於訓練與一般運動的誤解。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甜蜜期,無論訓練方式有效與否,我們可以稱為「初學者效應」。

甩手也會變強的初學者效應

初學者效應是因為初學者的身體能力尚未開發,任何一丁點刺激都能產生「壓力→恢復→適應」的GAS 反應。

所以土法煉鋼的亂練一通當然可能進步,完全不運動的人一旦增加了活動量,慢跑甚至會讓手腳變粗壯。

Photo by Chander R on Unsplash

但是呢,一旦初學者的甜蜜期結束,你原本得到的所有好處都會因為身體逐漸適應與習慣,而慢慢失去效果。

曾減肥過的男男女女一定特別明白這個道理。

順帶一提,肌力訓練中的初學者,僅代表肌力是否經過開發。從小練某個項目到大的運動員,只要不曾有系統地投入肌力訓練,仍有相當的機率是肌力訓練的初學者。

運動科學研究中的初學者效應

因為初學者效應的關係,一旦活動量低的人—甚至是運動健將但不做肌力訓練的人—開始介入任何一種訓練方式,都會有短暫進步的結果。

初學者效應這個現象造成了運動科學在實證研究上的一大困難:受試者原本的肌力水準太差,這份研究幾乎沒有太大意義,因為很難推論受試者因為這個方法而進步。而追蹤的時間不夠長,又很難斷言介入方法的有效與否。

Photo by Clayton Robbins on Unsplash

「等到潮水退了,才知道誰沒穿褲子。」

很可惜的是,因為運動科學實驗設計的影響,通常沒有時間讓研究者等到潮水退去。

去健身房動一動才算訓練嗎?

是,但也不是。

初學者若想進步,首要之務是認清訓練要追求的是:

精準的劑量反應及可長期進步的訓練方式。

少了這兩者,從事肌力訓練的動機不論是為了追求健康、身材、運動表現,都只能練到初學者效應結束為止。

劑量反應的安排讓肌力訓練維持在一個可控制的風險內,且每一次的刺激可以下得精準有效。

硬舉75公斤的爺爺
硬舉75公斤的爺爺。中老年人訓練窗口小,更需要精準有效的刺激介入`

如果想靠打球維持身體健康的人,有可能每次只讓身體剛好得到一點刺激就好嗎?或者定期去健身房報到,但每次練都憑感覺,或看現場有什麼就練什麼。

這都很難得到理想的刺激,而少了有效刺激就不會有向上適應的可能。

Photo by Serge Kutuzov on Unsplash

因此,訓練者應該要追求的訓練方式,建議是追求肌力成長以及動作品質的自由重量訓練。

(詳見筆者舊文:何謂自由重量訓練)

那為什麼一定要追求肌力的進步呢?只要有去健身房不就能維持身體狀態抗老化了嗎?

再強調一次,人只能選擇向上或向下適應,維持現狀其實通常是不停努力之後的結果。

初學者該怎麼練?

在肌力訓練的世界中,初學者什麼時候才算離開新手村?通常各大機構還是以至少1.5–2倍體重的深蹲作為簡單的標準。

當然標準都只是參考用的,不代表未達標準就是無效訓練。但如果花了幾年時間,仍然離這個標準有段距離,那就要注意自己的訓練是否犯了常見的錯誤。

初學者課表的範例
這是一張初學者訓練肌力的線性課表 (linear program) ,一週三練,每次操作全身性的自由重量訓練。課表內的動作可以代換成類似的動作選項

訓練卡關可能代表初學者效應的甜蜜期結束。但訓練者仍必須檢視生活作息是否有好好配合訓練,或者回到更根本的問題:動作品質是否夠好?

有時候初學者效應還沒結束,只是技術不好或是睡得不夠。

因此初學者請盡可能用簡單有效的課表去適應重要的訓練動作,好好享受初學者效應帶來的早期紅利。

度過了初學者階段的進階者又會遇到什麼問題呢?讓筆者把這個題目留到後頭,若等待不及,歡迎與我聯絡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可以請我喝杯咖啡,讓我能繼續創造出更多優質內容。

延伸閱讀與參考資料:

SBD 怪獸podcast:活動/勞動/運動/競技與訓練有什麼不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