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人類行為 讀書心得 運動心理學

The Language of Coaching 讀書分享會

前幾周參加了王清景教練主辦的 The Language of Coaching 讀書分享會。
順著《比賽,從心開始》的脈絡,我想繼續分享「教練學」 (Coaching) 的核心問題:

為什麼特定的學習、教學方式是更有效的?

本書作者 Nick Winkelman (以下稱Nick) 是知名訓練系統 EXOS 的前教育總監,動作控制與學習正是他的專長。這本書花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探討腦神經科學中,人如何學習、專注與記憶的理論,卻不無聊枯燥,也證明了他的過人之處。

The Language of Coaching 書
Amazon

介於科學與藝術之間

教練能提供讓學習更有效率的教學方式,方法背後是科學依據與經驗累積。

本書的副標 “The Art and Science of Teaching Movement.”
應證了「肌力體能教練的工作介於工程師與藝術家之間」這樣的說法。

一名教練入行所學的運動科學,如解剖學、生理學、動作力學、課程設計都是接近硬科學的工程知識。
另一方面,教練是高度與人互動的工作,因此心理學、語言/非語言溝通等領域也大量涉入,這是為什麼說教練工作有藝術性質的原因。

後者非常幽微細緻,但卻是鬆動專業知識較不平易近人這個門檻的巨大關鍵。

相較之下,關於人際互動的相關知識,看起來似乎沒那麼「科學」。
但 Nick 用最科學的方式告訴你,人們如何學習、如何記得、如何專注的一個個故事。

好教練如何好?

讀者可以回想這輩子遇過的教學者們,能被深刻記住的教學者,除了本身專業十足之外,一定有著一些特色:生動有趣、雙向溝通、讓人有被理解的感覺。

這些特質能讓溝通變得容易,在當下吸引你的注意力 (attention) 且產生專注 (focus),最後能把所學存到長期記憶區隨時得以取用。

這就是學習的歷程。

專家的困境

許多教練,甚至各行各業的專家們,都曾在分享專業時遇過類似的困境:
「為什麼他好像對我講的東西沒有興趣?我明明提供很多知識。」
「為什麼大眾都對庸俗膚淺的東西比較感興趣,明明我才是真材實料。」

我們知道算命仙大多時候是騙人的,為什麼還是會有人上當?
或許只是因為當下對方很專心的聽你說話,所感受到的同理與連結。

溝通就像話筒
溝通就像電話裝置有聽筒話筒兩端 Photo by Quino Al on Unsplash

好的溝通一定伴隨同理與關係的連結,否則如同各說各話,再專業都枉然。Nick 替教練拆解成功的溝通如何可能,進而讓各路專家都能效法。

注意力先於記憶與學習。教練的重要任務就是吸引、維持、引導對方的注意力。

其中,比喻 (analog) 和指令 (cue) 是Nick 用來聚焦注意力的主要招式。注意力是稀有財,教練需要某種程度的惜字如金,否則說了太多其實等於沒說。

比喻就是要讓對方能以熟悉的語言理解不熟悉的事物。
這個技巧必須考量到「相似度」與「熟悉度」,如果做了比喻對方仍一頭霧水,那可以從這兩方面去思考是不是做了不那麼有效的比喻。

運動
Photo by Fabio Jock on Unsplash

指令則分成內在/外在指令兩種。
同樣是盡可能跳高。內在指令會要你注意身體內部,讓你的大腿和臀部用力。外在指令則專注於動作的環境,要你像要摸到天花板那樣跳起來。

研究告訴我們,兩種指令適用不同時機。外在指令對於進階運動員的學習更重要。而初學者則仍需要一定的內在指令來感受自己的身體。

在不提及身體部位的前提下,下達關於身體的指令,就是外在指令的效用,也是一個專家的真功夫。

網路發達的自媒體時代,線上的教學影片與課程似乎也能學到健身知識。
那為什麼還需要教練?

教學中最不能被取代的不是知識,而是教練的溝通能力,與讓學生能不斷自我學習成長的能力。

你不必永遠需要的教練

一個教練的知識是基本功,溝通能力是讓知識得以有效傳達的關鍵。那讓人能不斷自我成長的能力又是什麼?來看看本書關於如何學習技術的理論:

在學習新技術的過程中,分成獲得階段 (acquisition) 與維持階段 (retention);
另外又有動作表現 (motor performance),與動作學習 (motor learning) 兩種形式。

為什麼學生下課後就通通忘記?這代表學生需要有人在旁邊一步步講解。不管什麼方式,只要暫時學會就代表動作表現成功,但不一定能維持下去。

動作學習則是藉由肌肉記憶方式 (如深蹲綁彈力帶避免膝蓋內夾),或是各種讓學生能不依靠他人而自我學習的方法,來維持學習成果。

學習成果
圖中上方的聽講為傳統的單向學習方式,當教學者在場時或許能懂,但未必可以維持下去

動作學習的經典案例是學腳踏車:在初期的獲得階段騎得跌跌撞撞,但學習者卻能反覆修正技術,讓學習成果能持續下去甚至更好。
一旦學會騎腳踏車後,就不太可能忘記。這就是最成功的典範。

心理學的記憶理論可以更進一步解釋,為什麼有的學生記不住上次學的東西。
要形成長期記憶得經過三個階段:

編碼 (encoding)

鞏固 (consolidation)

檢索 (retrieval)

感官吸收到的外在刺激經過聲音或視覺進行編碼
編碼後資訊會儲存在不同區域,長期記憶要經過各種刻意的方式鞏固
檢索是事後記憶的喚醒,檢索成功即代表長期記憶的形成。

因此教練要讓學習表現持續到維持階段,並且利用指令、比喻等教學技巧,讓學習內容能夠被記得。才可能讓學生有自我學習的能力。

自我成長的教練學

原子習慣
去年出版的暢銷書《原子習慣》,是本書的參考資料

Nick 認為,要建立一個習慣,是一件不分習慣種類都很困難的事情。這是為什麼習慣培養的書籍永遠都是暢銷書。

當你在一個領域有了養成習慣的經驗,你更可能將成功的經驗推及另一個領域。而教練的工作觸及了運動習慣的養成、飲食均衡的習慣等等…

因此好的教練可以說是行為改變的專家。而這些經驗最終都要回到學生身上。

一個優秀的教練,就是學生不必永遠依賴、給你釣竿的那個人。

本書提及的「維持專注、學習方法、習慣養成、記憶法」這些詞彙,不約而同都是市面上熱門的「自我成長」系列暢銷書與課程的關鍵主題。

這也證明一個教練,應該多少熟悉於這些自我成長的具體技術。那麼,一個好教練能夠給予的價值,就絕對不僅止於怎麼吃怎麼練,而更關於如何讓自己與他人變得更好的能力。

若有任何訓練上的疑問,歡迎與我聯絡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Anthony Turner, Paul Comfort (2020)。調控力量:肌力及體能的科學理論與實證(Ch19)。台灣:楓書坊

王清景教練於Facebook分享的各章節筆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