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讀書心得

消弭界線:《金融的智慧》

非黑即白

這個社會對於「商業、金融」常有著兩極的看法。

一方面,談到商業總會先有俗氣、充滿銅臭的刻板印象,似乎講到錢就讓人覺得很髒。或是當創作者的作品愈來愈被大眾喜愛時,也常被用「商業化」一詞來嘲諷。

錢的味道
人民幣

另一方面,金融活動確實在近代發生過數次全球規模的人為災害,其中又以2008年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為最,導致了金融海嘯與之後的歐債危機。

崩盤
Adam Tooze的巨著《崩盤》就是金融海嘯十年後,回顧這段歷史的重要著作

此後群眾普遍對金融界的菁英——這群對金融海嘯負有一定責任的推手們——沒有太好的觀感。更別說一直以來許多描述華爾街權錢鬥爭、人性貪慾的影視作品

不管是對商業金融嗤之以鼻、不願理解的嘲諷態度,或是「賺大錢」書籍長期盤據排行榜,背後反映出的純粹功利至上心態。

兩者都無法拉近對商業的觀感兩極的鴻溝,更難以讓人明白到底商業的本質是什麼。

探問金融的核心

事實上,排斥金融與商業的封閉心態並沒有太大幫助,人的一生幾乎無法遠離金融與商業活動,更何況人類文明的發展根本與之息息相關。

商業之所以存在且歷史悠久,我同意是因為它具體展現了人類「提供、創造價值」與「合作解決問題」的這項觀點。

金融字面上的意義是關於資金的流通,如銀行、證券、保險等工具的具體使用,教你如何投資的理財書籍都與此相關。畢竟要是沒有這些應用端的技術,說再多理論都是紙上談兵。

但僅僅如此嗎?

投資金律

《投資金律》中,將成功投資組合的四大關鍵列為:財務理論、歷史、心理學、產業。

遠古文明的信用市場、威尼斯公債、南海泡沫危機⋯⋯這些歷史事件,竟然對投資人有一定的幫助。作者William Bernstein更直言,欠缺歷史感,對投資組合造成的傷害最為嚴重。

致富心態

無獨有偶,《致富心態》這本近一年爆紅的暢銷書,沒有教你太多投資致富的方法,直接叩問「金錢對你來說是什麼」這個投資書籍中少人追問,卻相當關鍵的核心問題。

這樣看來,商業與金融並不是只有銅臭,反而時常隱含人文的意涵在其中。

修補鴻溝的搭橋者

本文的主角是名氣遠沒那麼響亮的——《金融的智慧》

金融的智慧

作者 Mihir Desai 身兼哈佛商學院和法學院的教授,他自述:

「河的這邊,我在商學院任教,那邊的優秀學生與教職人員都在努力了解商業世界,但有時對難以轉化為真實行動的課程感到不耐。因此他們對於人文學科所貢獻的價值感到懷疑。

但當我在對岸的法學院上課時,這邊的人們也對商業在學術和實務知識上的侵門踏戶感到深深不安。」

摘自《金融的智慧》結語

這樣的雙重身份讓他成為一個成功的「搭橋者」。Desai 於2015年哈佛管理碩士班的畢業演講中,以人文的角度去解釋金融與生活之間的關係,在大獲好評後便催生出本書。

Photo on Unsplash

如何讓搭起橋樑成為可能?

Desai 這個學識豐富、熱愛文藝的學者,在本書不長的篇幅中,以數個金融概念,如風險、債務、併購、代理委託⋯⋯為核心,佐以各類藝文影視作品及歷史故事,證明金融的智慧一直存在人類文明中。

這樣的連結與對照可說是另闢蹊徑,相當迷人且深刻。畢竟俗世的金融商業活動與不食人間煙火的文藝刻板印象,或被認為無用之學的人文史哲,似乎總是背道而馳。

任何認為金融與人文必然隔閡與衝突的觀點,在這本好書面前都必然顯得蒼白無力。

重建金融的人文特質

以下HY教練帶你看 Desai 如何透過人文的鏡片檢視金融的本質:

面對風險與不確定

你或許不喜歡那個做保險的朋友,也不懂複雜的投資工具,但你應該可以認同,這個世界並非井然有序,計畫常趕不上變化。

我們的生活幾乎是由機遇和偶然構成。這是本書頭兩章開宗明義的聲明。

那麼說到底,金融跟保險就是幫助人們理解,如何處理這些不確定性的工具。

但是呢,在隨機的背後,長期看似乎又有某種規律出現。從數學家、哲學家研究的機率問題,再到統計學常態分佈的出現,都是追尋規律的證明。

Charles Peirce

不確定性無所不在,但長期來說又好像可以預測。我們不能因為生命的隨機性就轉向虛無,反而該更積極地管理風險。作者在此引用美國實用主義者 Charles Peirce 的名言:

「每個人都應該像一家保險公司般生活。」

從古羅馬時期的喪葬社團,到航海時代因出海風險而生的海事法,又或是早期共濟會這類行業組織,都和保險息息相關。作者藉由這些歷史證據,發現人類根本上有著集資分擔風險的天性。

像一家保險公司生活,練習面對機率這種不測風雲和下檔損失,並從經驗中學習與成長,才有可能在混亂世界中找到秩序。

債務就是一種承諾關係

在第六章中,作者更精彩的把債務譬喻成人們所做的承諾。

金融領域中,「槓桿」這個有點賣弄卻十分常見的名詞,其實就是舉債進行投資。槓桿能讓你以小搏大,讓你做到本來做不到的事情。

如何管理槓桿端看個人的風險承受度,我們的金融行為,往往在高度槓桿的高風險高獲利,和完全規避風險的零回報之間搖擺。

雖然債務常和負面意涵掛鉤,若不願承受任何債務,人生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

投資理財101:風險和獲益總是相伴相生

事實上,債務這類型的權利義務關係,通常不只代表金錢,也包含人際關係的牽絆。

人與他人的關係,常跟借貸沒兩樣,都是用承諾換取資源,無論是家庭、組織、甚至是親密關係。

生活中的所有事務,很難一個人自幹到底,需要他人協助時,就出現了承諾和債務。承諾帶來了資源,也同時帶來了限制。

因此,槓桿就代表我們選擇過怎樣的生活、和世界有多少的連結。《一九八四》的作者 George Orwell 就是「低槓桿生活」的代表人物。

因為對新聞媒體與社交感到窒息,也厭煩於過多的承諾與義務。 Orwell 一直到 1946 年到蘇格蘭的小島隱居數年後,找到創造力的泉源,才產出了《一九八四》這部代表作。

在人際關係中的槓桿中,我們也常在太多承諾而無法兌現,以及避免槓桿、不願作出承諾導致的遺憾之間搖擺不定。

choose life
Photo on Unsplash

因此,債務跟槓桿就是一種承諾,關於我們如何和世界連結的生活方式。

你會怎麼選擇?

「做一個懂熱力學的人文學者」

在金融與人文的鴻溝之外,人類這樣愛好分類械鬥的社會性生物,也反映在其他方面。

C. P. Snow

本書結語,作者提到 C.P. Snow 這位英國的博學之士曾說過:

「科學家不懂莎士比亞,和人文學者不懂熱力學第二定律,這兩方的無知其實是半斤八兩、不相上下。」

摘自《金融的智慧》結語

在台灣高中體制的類組分流,「文組、理組」所產生的各種鄙視、自負自卑、無意義的爭吵,並沒有推動社會的前進,長遠來看這種不願理解對方的氛圍肯定弊大於利。

戰文組

在健身產業的社群中,也時常處於派系林立筆戰不休的狀態,然而離開這個社群後,在乎這些爭論內容的人,恐怕並沒有你想像中的多。

這本《金融的智慧》出現在這個極化的時代,這個沒有鐵飯碗、不能只靠一項技藝打天下的時代,或許正是送給人們的啟示。

畢竟商業和金融(和熱力學第二定律)都太重要了,不能也不該只有這些從業人員懂。

若有任何疑問,歡迎與我聯絡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可以請我喝杯咖啡,讓我能繼續創造出更多優質內容。

延伸閱讀

債的歷史:從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

崩盤:金融海嘯十年後,從經濟危機到後真相政治的不穩定世界

致富心態:關於財富、貪婪與幸福的20堂理財課

投資金律:建立獲利投資組合的四大關鍵和十四個關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